倾听·人生 猎头 | |
口述 洪文祥 整理 真柏 猎豹闻到了血腥味,它会不会随便放弃呢?正面进攻行不通,我就赶紧换个话题 不知道猎头在你的心目中是个怎么样的形象?反正我听到过的评价各色各样的都有。有的说我们是伯乐,专为人才发挥更大的潜力提供舞台;也有的说我们是挖墙脚的,专门鼓励人才这山望着那山高。仔细想想都有道理的,无非是站的角度不同而已。 作为一个猎头,我不想去争这些是非曲直,我只知道,为客户物色人才,是我的职业,更是我的事业。所以,人才有跳槽的愿望,我求之不得;即使没有跳槽的愿望,如果有更好的企业想用他,我也会千方百计地动员他、说服他,用杭州话讲就是噱他,让他产生跳槽的愿望。如果大家都是安安耽耽地孵在原单位,一点想法也没有的,那我也就没饭吃了。 所以嘛,说白了,现在的我,就像是一只准备着伺机出击的猎豹,你要是认为自己也算个人才的话,那可要小心了,随时都有可能被我盯上的哦,哈哈。 做猎头,的确是跟打猎一样的。但凡人才,都是有点个性、不肯轻易就范的。所以啊,每做一单业务,都是个斗智斗勇的过程呢。 年前,浙江一家著名的医疗用品企业需要开发真空采血管方面的技术人才,我翻遍了人才库中的所有资料,也没找到对路的。抱着试试看的心情,我找来一本全国电话号码簿。真是无巧不成书,这电话簿上刚巧有一家军转民医疗设备企业的广告,是在北方的,联系人就是这家企业的总工程师,姓张。 我赶紧打电话过去,找到张先生。初步了解后,我欣喜地发现,他们的研究内容和我的委托方所需的十分接近。我就试探性地问他:张工,请问这项技术的开发是由您亲自负责的吗?在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后,我向他亮出了身份。我说,我是浙江一家猎头公司的。他说什么是猎头公司?我没听说过。我跟他解释一番后问他,您有没有想过到杭州来发展?他很干脆地说,我在这里做得很好,不想跳槽。 你看看,才几句话谈下来,就把我给回死了,一点余地没留。但是你想,猎豹闻到了血腥味,它会不会随便放弃呢?正面进攻行不通,我就赶紧换个话题。我说,还有件事,张工,我们这里有一家企业很需要你们生产的那种产品,要不我给你们牵牵线?听说有业务可做,他的口气才又缓和了下来。看看机会又来了,我决定攻他个不备,当然,攻蛇要攻在七寸上,我用闲聊的口气问他:张工,听说你们那边的工资水平很低的是吗? 电话那头沉吟了一会儿,说,还不错的啦,每个月都有千儿八百。那口气似乎十分轻松,但我却听出了其中的勉强。我心里马上有底了。我很有把握地说,如果有一份月薪就能抵得上你现在的年薪水平的工作,您会不会考虑?这一下,他的心理防线被我攻破了,虽然他嘴上还在说,不可能的吧,哪会有那么高的工资? 结果,当然是成了。这边的企业给张工开了12万元的年薪,还给了他一套房子。如今,他把老婆和孩子都接到浙江来了。 《专利公报》有发明人的电话、地址等联系方式。这对我来讲,远比武侠小说更有吸引力 我们做猎头的,信息必须非常灵通。你可能想不到吧,像我这样一个要靠信息吃饭的人,最初却是从信息十分闭塞的淳安山区里走出来的。不过我这个人,从小对信息就有敏感性的。 在读中学时,因为我成绩好,老师让我课余时间管图书馆。那时候很流行武侠小说,管图书馆就意味着可以尽情看武侠书了,同学们为此都羡慕得要命。有一次,一位同学来借书,看我津津有味地捧着本书边看边抄,赶紧凑过来,什么好书啊? 一看是本《专利公报》,他还有点不相信呢,反反复复地问我:洪文祥啊,你抄这种东西干吗呢?他不知道,我从小喜欢物理,对搞发明很感兴趣。而这本《专利公报》不仅介绍了我国专利法颁布后的第一批发明项目,上面还有发明人的电话、地址。这对我来讲,远比武侠小说更有吸引力。我把那些发明人的联系方式一个个抄下来,给他们写信。其实也没什么特殊的目的,就是想跟他们交流交流,请教一些问题。因为在我的心目中,这些发明家都是很了不起的。 那些信发出去之后,有几位发明家果真给我回了信,通过交往我发现,搞发明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,于是也动手钻研起来。高中的时候,还真被我研究成了一种防盗密码锁。后来,我又获得了环保生态厕所、椅梯、U形防盗锁等三项发明专利,其中环保生态厕所还得了个奖,拿了两百元奖金呢,这在当时可算是笔不小的钱了。正是这件事,让我意识到了信息的重要性。 1988年大学毕业,我被分配到了新安江开发总公司下属的网箱养渔场。在这里一干就是七年。当时我们渔场的机制是很死的,大家根本就没什么积极性。于是,我向领导提交了停薪留职报告,可是公司领导不同意,而且在这之后不久提拔我为副场长,希望能稳定我的心思。后来我又打了两次辞职报告,结果还是没被批准。 我在一家职介所认识了一个女孩,她见我想法蛮多的,就说,你索性来承包我们这家职介所得了 1992年,我偶然在报上看到一篇小文章,题目是《沈阳出现了国内首家猎头公司》,我一看就有兴趣。从那以后,我就开始注意“猎头”这一名词了,觉得这一行业潜力无限。 1995年5月31日,我怀里揣着从朋友那里借来的2600元钱,正式辞了职。 做事业,总要先积累点资金吧。我跑到诸暨,用2000元钱批来了一大袋珍珠项链,拿到淳安的威坪镇去卖。在威坪丝织厂的门口,铺了一块红布,整整摆了一个下午,结果只卖掉了5元钱的东西。想想这样也不是个办法,就厚起脸皮一家一家地去敲门推销,几乎跑断了腿,磨破了嘴,好歹卖掉了100多元。然后转到了安徽的歙县。 在歙县跑了三天,结果也只卖掉了100元。为了省钱,我每天只吃面条,不敢点菜。有一天实在馋得不行了,就点了一元钱的炒螺蛳。看来在歙县也混不下去了,我这才决定到杭州来。这之前也不是没想过来杭州,但我实在是没勇气来啊。在杭州我有不少大学的同学,我怕让他们看到我这副落魄相,其实我这个人是很要面子的。 当时武林广场有个自由市场,我背着一袋珍珠项链向那些摊主推销。没想到这次更惨,推销了四天还没卖足100元。 那天,我在汽车东站的一家职介所认识了一个女孩,她见我想法蛮多的,就说,你索性来承包我们这家职介所得了。当时艮山门一带有不少职介所,生意都是蛮好的。所以那女孩这么一说,我就真的动了心。 女孩带我见了老板,那位沈老板一副精明的样子,他提出每月的承包费要1500元,要我先付半年。可我哪来那么多钱啊,只好跟他商量,能不能先交500,让我试做一两个星期。结果做了一个星期,果然就赚到了一千元。于是我退掉了在石桥租的住处,在职介所里摆了张钢丝床,打算好好地做这一行了。 这一段,大概就是后来当“猎头”的最初的试水吧。 身上有了点钱,我的心思又活络起来了,感觉做职介接触的人层次太低,虽然能赚点钱,但没什么前途。后来几年我又尝试做过别的,平心而论我很努力,但也许是运气不好吧,始终没干出什么名堂来。 我急中生智,在和人才中心领导商量后,大笔一挥,把年薪8万的改成了20万,把1.2万的改成了3万 1997年7月,经人介绍我认识了《乡镇企业报》的副主编,他说,我们广告部现在正需要人,不过没有底薪的,你要是愿意,就过来试试吧。 那个时候我很落魄,穿了件白衬衫,领口都是发黄的。刚到报社,连张办公桌都没有。为了联系广告,只好整天在公用电话亭里打电话,掏的都是自己的钱。打了几天电话,身上仅有的一点钱又没了。就在我快绝望时,终于接到一笔2400元的广告,虽然是个小单子,但我已经很兴奋了。 局面慢慢地打开了,报社领导见我很勤奋,人也灵光,就给我找了个可以坐坐的地方。 前面说过,我这个人,对社会上的各种信息一直都是比较敏感的。当时乡镇企业发展快,“星期天工程师”应运而生。针对这个现象,我建议报社搞一个乡镇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协作网络。总编听了很感兴趣,当即表态让我搞这个项目。结果运作得还算成功,企业和高校反响都不错,活动结束后报社还盈余了2000多元。报社领导很满意,后来成立科教部,领导就点名让我负责。这一安排,为我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。一直到现在,我都从心底里感谢。 有一天,义乌一位号称“打火机大王”的黄老板打电话到我们科教部,想请我们帮助找一位精通胺纶包覆丝技术的工程师,我马上想到了上次活动中结识的某高校一位姓周的教授。一联系,还真巧,他们在上虞就有这个项目的试点,而且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。黄老板和周教授的合作很成功。作为酬劳,黄老板给了我2万元。这是我第一次尝到经营人才的甜头。 1998年上半年,报社成立浙江省乡镇企业服务中心,主要搞人才信息服务,还是由我负责。我找到了省人才中心,希望能和他们联合举办乡镇企业人才交流会。为什么不自己单独搞?老实说,一来是想借他们的名气,二来是想利用他们的人才资源。 为了使这次人才交流会更有实效,我在会议期间策划了一个“高级人才交流会”。省人才中心很支持,专门从他们的人才库中精选了25名“高级人才”。我一看名单,差点泄了气:这些所谓的高级人才,年薪最高的开价才8万元,最低的只有1.2万元,这算什么“高级人才”嘛!我急中生智,在和人才中心领导商量后,大笔一挥,把年薪8万的改成了20万,把1.2万的改成了3万。 这次交流会很成功,有6名高级人才被企业正式聘用,最高年薪超过了20万。整个活动不仅没有亏本,还盈余了近2万元。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。靠了这些原始的办法,我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建起了一个拥有二万多名人才的人才库 1999年6月,浙江省乡镇企业局并入省经委,我们《乡镇企业报》也面临着调整。于是,我借机注册了“浙江千里马人才服务中心”,成立了真正的民营猎头公司。在本省,算是比较早的。 有意思的是,我还没有去“猎”别人呢,自己就差点被别人“猎”了去。 那次人才交流会成功举办后,人才中心就开始注意我了,他们多次跟我联系,希望我过去工作。可是我想来想去,最后还是没去,因为我想干点自己的事。 为了收集人才资料,建立自己的人才库,不瞒你说,我真是什么招数都想过。平时,经常到人才市场门口去溜达,一旦有机会,就主动和那些“人才”搭讪。如果得知哪里在举办大型会议,就要想方设法混进去——会议材料中一般都有名单嘛。如果真的混不进去,就找到宾馆的商务中心,或者会场附近的打字店,把他们废纸篓里的废纸全部买回来翻找,因为会务人员很有可能临时到这些地方复印材料。还有一个很绝的办法,你们肯定是想不到的,就是花钱向名片店购买制作名片用的铝板,把名片翻印出来,再把有用的一张张地挑选出来登记造册。 就是靠了这些原始的办法,我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建起了一个拥有二万多名人才的人才库。在有的人眼里,我们这些手段似乎是不上台面的,老实说,谁会心甘情愿厚着脸皮去干那些事啊,可是创业阶段嘛,要生存就要有手段,没办法啊。 2000年夏天,我在省展览馆办了场夏季人才交流会。随后,又针对高级人才应聘的时候都希望隐蔽一些的特点,在中北大酒店搞了一次浙江省中高级人才封闭式交流会。在筹备这两次交流会的过程中,我又遇到了一些麻烦。就说一件事吧。本来我已经跟一家报社谈好了这两次人才交流会的广告,协议也签了,广告款也付了,可是第一期广告见报后,第二期却迟迟没有按时登出来。原来是有人说,这个千里马人才服务中心是家民营企业,没有资格举办人才交流会的。其实我心里清楚,他们是好意,还是想让我去他们那边工作。 可我辛辛苦苦准备了那么久,把全部的资金都投了进去,豆沙都已经吃到嘴边了,怎么可能不办呢?民营企业没有资格举办人才交流会,谁规定的呀? 两次人才交流会最后还是如期举办了。有关领导知道我的不易,最后还是放了一马。所以直到现在,我还是打心眼里感激人才中心的几位领导,更不敢忘记省人才协会徐天祺老师及众多前辈和朋友的扶持。 那个高级人才封闭式交流会办得特别成功,不少媒体还热热闹闹地炒了一把。但是随后,省里有关部门就出台了一个政策,民营人才中介再办人才交流会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。 做猎头最怕的就是客户不能及时按合同约定付款,有人曾建议我打官司,我考虑来考虑去,最终还是放弃了 不能办人才交流会了,我赶紧转变工作重心,腾出更多的精力中介高级人才,做起了真正意义上的猎头。 刚开始人们对猎头公司还不了解。我去印名片,打字店里的小姐笑开了,说,猪头公司?你们怎么取这种名字?是专门做猪头生意的?我们跑到乡镇企业去,问他们需不需要找人才,他们说当然需要了。可一听说我们的服务是要收费的,就都摇头了。有的说,我们是在为社会解决就业啊,怎么还要向我们收费?有的说,给你们点劳务费也是可以的,但是哪有收这么高的费用的? 我们一般是按照该人才年薪的20%-30%收取费用的。这是行规,不是我自己随便定出来的。做猎头这行,你们想想可能花不了什么成本,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。先不说做成一笔业务要花费多少的时间和精力,单从看得见的成本上说吧,公司运作要成本、收集人才库要花钱、把人才约到酒吧茶馆接触得埋单……推荐人才后,还要定期回访沟通,帮助人才尽快适应新的工作。这些都是要花费的。 所以做猎头最怕的就是客户不能及时按合同约定付款。大前年,有家企业委托我们物色班子。总经理的人选费了不少周折,最后相中了杭州一家专业市场的老总。接到我的电话后,这位老总第一句话就是,你怎么知道我的电话的?是谁向你介绍的?那口气是很不高兴的。我用非常礼貌的口气,说了大致情况后,他才说,现在不方便,你回头再跟我联系吧。经过反复几个月的工作,最后总算成功了。这单业务,按照协议我可以拿到16万中介服务费,可是那家企业却只肯支付5万元,跟他们谈判了一个多月,最后才拿到了7万元。 还有一家企业,想从台商的企业里挖高级营销人才。他们找了一年一无所获,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,在上海一家台企找到了一位姓李的营销总监。可经过两个多月的接触,小李还是没有动心。后来,小李遇到了车祸,我得知情况后,赶紧把信息发给宁波那家企业的老总,让他赶去医院。这一招果然奏效,感动之余,小李接受了对方36万元税后年薪的邀聘。按协议企业要支付我9万元的费用,这时他来跟我还价了,说给你5万吧,已经不少了。我当然不同意,就一直拖着。半年后,因为小李的管理方式伤到了一些老员工的利益,结果小李回到了原公司,我们6个月的辛苦也打了水漂。 当然气啰,很多人曾建议我打官司,可是我考虑来考虑去,最终还是放弃了。原因嘛,一方面是猎头公司刚刚起步,打官司无论对我们公司的形象,还是对猎头这一行业的声誉都会受到影响。另一方面嘛,刚刚起步的时候不够规范,很多业务都是口头协议的,就是打了官司也不一定会赢。况且我们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打官司啊。 现在有很多企业老板,经常会在半夜里打电话过来,约我去喝茶喝咖啡,跟我聊他们遇到的问题,常常一聊就是一个通宵。这些服务都是不收费的,却特别费神。可他们是信任我才找我的啊,还不好拒绝的。而且,这也是潜在的客户吧。 其实我们已经不是在做单一的人才中介,而是在做与人才相关的沟通、协调等方方面面的工作,早已超过了简单的中介含义。但是现在行业的收费还不太规范,这样一来,公司的口碑虽然不错,效益却不特别明显。所以今年我打算做一些调整,推出一些新的服务产品,一些企业咨询方面的业务也要考虑收费了。毕竟,我是在做一个企业,口碑和效益还是并重的。 读稿人语 21世纪什么最贵 莫小米 猎头业的兴盛,绝对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风向标之一。 经济学家说,当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以10%的速度持续增长了3至5年后,企业对人才的高度需求必然导致竞争激烈的重金求贤。当企业与猎头的数量之比达到1000∶5时,其人才需求和人才效率才能达到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。 中国现在就处于这样一个令人眼花亦令人眼红的时代。据说,类似摩托罗拉这样的跨国企业,平均一年就有大约40个高职是通过猎头选拔的。尽管个别国企老总还在不无气愤地指责猎头公司是“挖社会主义墙脚”,一个不争的事实是,随着“洋猎头”的进入,猎头行业正日益红火。 猎头经营的是人才,经营人才者,本身就是敢为天下先的人才——可品味无人采摘的鲜美浆果,亦有牵绊手脚的尖利荆棘;需要绅士般与高级人才交流,亦需要捡破烂一样地翻废纸篓;有人对他感恩不尽,亦有人对他不以为然——因洪先生之坦诚,我们才对此中酸甜苦涩略知一二。 21世纪什么最贵?人才。 21世纪谁算得上人才?被猎头“盯”上的才算得人才。 (杭州日报) |